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学院都要追求独立法人,这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和目标。一般而言,那些需要针对市场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、产品研发或教学实验,所面临的问题不具有可参考的解决经验和成熟技术路线的产业学院,可以通过独立法人的方式为双方明确权责边界,合理分担风险■★★◆;而如果双方所面对的主要是资源交换或信息沟通交流等问题◆◆★■★★,则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更适合■■。
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中需要处理的最核心的关系。政府从公共服务提供的角度◆★■★,通过专业目录、教学标准体系等一系列制度,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兜底性的质量保障和行动规则◆★■,并为市场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制度引导和政策支持■◆。这种治理关系延伸到基层办学单位◆★★,就体现在学校如何处理好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,而产业学院正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在微观层面的集中体现。
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权责关系★■★。由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形式覆盖了人、财、物等要素的流动与归属,包括产业学院设备投资额、专业招生与人才市场的匹配度、科研成果归属权★◆■★◆■、促进企业与产业学院的人员流动、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奖励力度、社会培训收入■★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内容◆■■★■★,因此不少产业学院都希望设立独立法人◆★★。这种优势在于为校企双方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合作框架,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激励双方的资源投入、交换和共生。
(作者张隆海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,周宏强系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委员、副院长。本文系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理论实践研究课题■★◆■★◆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机制研究[XMS11]■■”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“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耦合路径研究[DJA210319]◆■■◆★”成果)
一是要建立以理事会为载体的产业学院顶层治理机构,并由学校和企业推派全权代表常驻学院◆■★★■■,推动理事会这一“常设机构■★”向★★◆★■■“常驻机构■★◆■”转型,发挥理事会在优化顶层治理、加强高层对话沟通中的作用。
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◆◆◆★■,习经济思想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学主流理论的两大超越:一是超越对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■◆,提出和谐的政府与市场关系★★◆◆◆★;二是超越★★★■◆“先市场—后政府”的因果逻辑,摒弃了以市场为唯一逻辑原点的思维方式。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■■★◆★,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主动性★■■◆、嵌入性、原因性的作用,政府与市场是共同发力的◆★★,也即在政府资源配置中,市场的“自然有效”和政府的■★★“主动有为”应形成协同效应。
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角度看,产业学院的建设,一是政府应主动布局,通过政策引导头部企业◆■★◆◆、链主企业等与学校合作建设产业学院■■■◆,尤其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★★■◆,依托产业学院提前布局人才和技术储备。二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◆◆,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,为产业学院的多种举办形式提供更宽松便捷的制度环境◆■,如通过负面清单等机制,消除公办职业院校在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的疑虑。
政府与市场参与职业教育治理★◆■■★,应平衡好行政权力和专业权力间的关系,秉持“顶层设计■★◆◆、中层沟通◆◆◆、项目运作”的原则■★,从统筹决策、协调保障、执行运作三个层面完善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。
作为国家基层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抓手◆★◆★★,产业学院应超越职业院校二级组织的建设范畴,将其视为区域内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汇聚■◆■、交融与再生产的中心和高地,实现★◆◆■■“开门办学院”的愿景◆★★■。因此要通过优化治理制度,让产业学院的资源实现内部和外部双循环,其中内部循环包括企业研发项目和教学项目的循环◆■■★★、生产服务知识体系和课程教材建设的循环、营利性生产和教学性生产的循环;外部循环包括校企共拓市场引入合作项目■◆■★★◆、校企共建平台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开展合作、校企共享资源带动人才培养链的形成。通过内外部循环,产业学院将逐渐由组织向平台成长■★,学校和企业将在区域产业链与人才链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,产生更大的影响力,从而实现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共生★◆★。
促进内外双循环需要建设或完善三类制度★■★◆◆■:一是产权制度。为避免产权界定◆★★■、归属、流转、清算评估等高难度、高敏感改革,产权制度应搁置现有固定产权归属,不将校企原有的固定资产纳入产权界定范围■★,重点确保收益权比例和投入比例的吻合◆◆◆★■,以及对现有资产★◆■■、运行成本、增值收益等的评估和分配■◆★■◆★。二是激励制度。通过目标导向、成果导向的绩效制度改革,重点激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高质量参与人才培养、联合技术研发和职工培训。三是质量制度。要保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底线★■,应在课程建设、人员投入、实习实训等方面,明确校企双方投入的基本要求◆◆■■,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和标准化的质量要求,建立产业学院运行质量第三方监测、评估机制。
三是围绕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设立项目制治理单位■◆■★◆■,将治理深入到具体工作层面★■★◆,如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、某工艺改进项目◆■◆★★、企业在职员工技能提升项目等,以规范项目化运作。相较于传统的科层制治理结构设计■★★■◆,项目制治理适应了目前企业内生产分工的综合化■★■◆■,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各项工作的高度集成性,避免条块分割带来的合作成本的提升★■◆★■★。
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构建形式多样,核心差别体现在学校和企业间的产权关系,从而形成独立法人产业学院和二级学院产业学院两种类型■★◆◆。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内部治理模式的突破,是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理念在基层落地的载体。发展产业学院,必须立足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、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纲领和主方向,实现与国家职业教育宏观治理的同频共振■★。
二是设立管理与协调委员会和监督与评价委员会两大中层沟通机制★■。这两大委员会的成员既包括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,还应纳入行业专家、高校学者◆■、纪检人员等第三方组织、机构和权力部门有关人员。其中管理与协调委员会主要负责不同项目的日常运作、信息沟通等;监督与评价委员会则对不同项目的实施效果开展评估◆◆★◆,服务产业学院的运行成本核算,并为产业学院运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内部仲裁机制。